前不久無意間刷到一篇文章,講的是“一位畢業(yè)于上海某985大學博士生,畢業(yè)三個月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,好幾次求職都被拒絕,主要是因為他本科就讀的院校是某‘非211’高校?!?/p>
名校博士學歷,因本科就讀“非211”,求職遭到拒絕,這種情況雖不多見,但不是個例,說明職場上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“文憑偏見”。一些求職者在應聘時,會被招聘單位要求提供“三代學歷”(本科階段,碩士階段和博士階段),如果“三代學歷”都很光鮮則罷了,否則就有可能被某些看似合理的理由淘汰掉。
學歷查“三代”,放在二十年前,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。2000年左右,國內高級人才匱乏,又趕上新興產業(yè)崛起,只要擁有碩士學歷,就能成為就業(yè)市場上的搶手貨,更別說博士了。
而今,本科出身越來越被看重,名校博士會因為本科出身不好被拒絕錄用,這說明博士已經過剩了嗎?
不得不承認,出現這種情況,與當下高層次人群數量暴增有很大關系。隨著碩士、博士的擴招,大量高學歷人士涌入就業(yè)市場,招聘單位可選擇的余地非常大,他們可以“挑挑揀揀”,不斷拔高“文憑標準”。但這不能表明博士過剩了,社會無法供應足夠多的高端崗位,以及博士對工作待遇和工作環(huán)境的期待越來越高,均有可能造成“求職不順”。
客觀地講,只要條件允許,企事業(yè)單位招聘員工,優(yōu)中選優(yōu),沒有任何問題,但卡住應聘者的“本科出身”,就真的能選出優(yōu)秀員工嗎?
在很多人看來,本科就讀高?!安徽Φ亍保f明高考成績不怎么樣。十年寒窗苦讀,高考被認為是最能體現個人實力的一場博弈,不少人覺得高考考上名校比考研考上名校更有參考價值。所以,篩掉本科就讀“非211”高校的研究生,本質上是看重高考,認同高考在“篩選人才”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我們不否認高考的重要性,更不可能質疑高考選拔人才的公平性,不過我們應該要看到,存在一些優(yōu)秀的學生,他們沒有在高考中發(fā)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,失去了就讀名校的機會??伤麄儾]有因此放棄,而是在本科階段努力學習,然后考上名校研究生、博士生。
另外,我們還要考慮地域方面的因素。有一些高考生,本科沒有上211大學,不是因為高考分數不高,而是因為本地沒有幾所211高校,外地211高校在本地投放的生源又很少。他們雖然學習成績不錯,高考成績也排在全省靠前位置,但沒有上211大學的機會。如果他們在那些比較容易考上211高校的省份參加高考,或許“本科出身”就是211大學了。
也就是講,不是所有的211大學本科生都比“非211”大學本科生優(yōu)秀。況且人的發(fā)展是持續(xù)性的,就算211大學本科生比“非211”大學本科生優(yōu)秀,也不表示211大學本科生會一直處于優(yōu)勢。大學幾年的學習,以及大學畢業(yè)后的發(fā)展,都會讓個體發(fā)生很大的變化。我們看到過不少關于“211大學本科生考不上研究生、找不到合適工作”的案例,也聽到過很多“‘非211’大學本科生考上名校研究生、畢業(yè)后在事業(yè)上取得巨大成就”的案例。
當然,985高校博士因本科就讀“非211”被拒絕,不是普遍現象,除極少數頂級高?;蚩蒲性盒S写祟愄厥庖笸?,絕大多數企事業(yè)單位都不會以這樣的理由拒絕名校博士。如果真的遇到了這樣的單位,求職者不需要太在意,應該主動選擇遠離它。它不選擇你是它的損失,說明它目光短淺,未來發(fā)展空間有限,就算你被它錄用,個人事業(yè)也沒有多少上升空間。
現在大學生就業(yè)形勢嚴峻,但還不至于嚴峻到連一個985高校博士都找不到工作的程度,只要個人有一定的能力,985高校博士找一份待遇說得過去的體面工作,肯定沒有問題。只是,作為求職者,在就業(yè)形勢不太好的今天,可以適當降低下求職標準,這不是什么丟臉的事,先找到一個馬馬虎虎的落腳點,“騎馬找馬”,再尋求更好的工作崗位,不失為一個權宜之計。
其實,在職場上,學歷只是曾經的“敲門磚”,擁有一定層次的學歷,代表可以跨過一定高度的“門檻”,至于在工作崗位上究竟能得到多大程度的重用,則全靠個人能力了。
簡而言之,倘若不持續(xù)學習,不鉆研專業(yè),再優(yōu)秀的高考成績,再高的學歷,都會成為“過去式”,自己也很快被社會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