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個時候,凡是出國留學的都是為了國家命運著想的人!自身貧窮卻不移鴻志,都是平凡卻偉大的人物呢。
對于海歸一詞,也是最近20年來,大家期盼向往的名詞。海歸不僅僅只是代表著學問、和文憑,更多的是一種理想,讓祖國變得更加強大的理想。而今天要說的海歸,是至今160多年前的事情。
青年容閎
“理想”之所以被稱為“理想”,首先是因為你有理想。
這種理想的前提是,那是一個正確的方向。雖然在當時可能讓人覺得看不到希望,但是你相信自己的理想,你就愿意付諸實踐,不斷努力。它會為你的奮斗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,并且?guī)椭惆旬敵醯哪欠堇硐?,變成現實。
1828年,中國廣東香山縣一家貧窮的人家,迎來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,名叫容閎。
到7歲時,容閎被父親送到澳門一家馬禮遜教會學校的預備班,這里是中國固有領土,可惜那是已經被葡萄牙占據差不多300年。
容閎的哥哥早前已經被父親送到私塾讀書,而容閎被父親送進外國人開的學校,可能按照很多人傳統(tǒng)觀念是父母都偏愛小兒子。然而事情是,容閎的父親只能負擔得起一個孩子的學費,送哥哥去讀私塾,也是希望他以后考取個功名。至于弟弟送到教會開的學校,全是因為那里是慈善家開的免費學校。以后畢業(yè)還能和洋人打交道,賺點外快什么的。
老年容閎
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容閎從小天資聰明,在學校出類拔萃,老師甚是喜歡。到1846年,校長布朗牧師因為自身原因需要回美國。不過,他留下3個名額可以跟著他一起去美國學習,容閎第一個被選中。
這里需要說明的是,校長布朗真的是一個有愛心的慈善教育家,他不僅承擔3個孩子出國的所有費用,并且給他們每個家庭一筆不低的贍養(yǎng)費,最后才帶著3個孩子踏上美國的國土。
老實說,把兒子帶走出資深造,還給父親拿贍養(yǎng)費,這種事在當時應該不被理解,即使發(fā)生在今天,也是應該不被理解的。貧窮,限制了往上的想象;富裕,限制了往下的想象。但布朗先生應該是位富裕且通達之人——富裕,因為他能承擔三位學生深造的費用;通達,因為他能站在三位學生父母的角度。畢竟,對當時的父母而言,兒子遠行后果難料,將來也許會少一個養(yǎng)老送終之人,布朗先生想到了這一點,所以為他們解除了后顧之憂。
進入異國他鄉(xiāng)的容閎,被送進了當時最出名的孟松中學。后來,校方有個扶貧資助讀大學的政策,可是條件是學生畢業(yè)后必須做傳教士。對于這樣優(yōu)惠的政策,當時正在為學費發(fā)愁的容閎還是拒絕了。他在后來寫的《西學東漸記》中是這樣回憶的:“予雖貧,自由所固有,他日竟學,無論何業(yè),將擇其最有益于中國者為之?!?/p>
看了感慨良多,富貴不能淫,窮且益堅。這樣胸懷大志的少年必定是有出息的。也正是這些人在大清國朽木將傾之際,成為中國改革維新的先鋒,續(xù)接了民族的火焰,完全稱得上是中華民族的脊梁。
后來,多虧了佐治亞州的一所婦女會愿意無條件的資質容閎,他才能得到繼續(xù)學習的機會。而且最終考入了耶魯大學,那是讓很多美國人都夢寐以求的大學。
當開學季,容閎穿著長馬褂,留著長辮子走在大學校園里,一度成為當地學生飯后談資。不過一年后,容閎就減掉了辮子。和很多貧苦學生一樣,容閎一邊學習,一邊用課余時間勤工儉學,而且他的各科成績都是名列前茅。
耶魯大學
1854年,容閎以優(yōu)異的成績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,成了第一個從耶魯大學畢業(yè)的中國人。
按照當時,有耶魯大學的畢業(yè)文憑,隨便找個輕松又高薪的工作很容易。但容閎不為所動,一心要回到祖國去,因為這是他曾經出國時就立下的志愿:
“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,則當使后予之人,亦享此同等之利益。以西方之學術,灌輸于中國,使中國日趨于文明之境?!?/p>
少年強則國強!容閎,是中國近代史上首位留學美國的學生,第一批海歸,一生愛國,被稱之為留學生之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