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填高考志愿、畢業(yè)落戶、擇業(yè)的讀者咨詢多了起來。很多人問,能不能讓孩子來上海打拼?有人給孩子在老家找了工作,孩子卻毅然落戶大城市,搞得家里劍拔弩張。
我給大家統(tǒng)一回復(fù)下。
先說政策——在滬高校應(yīng)屆碩士畢業(yè)生,無需打分,可以直接落戶。不是在滬的,一流高校+一流學(xué)科的應(yīng)屆碩士生,也可直接落戶。
這個政策引起軒然大波。
雅億身邊有很多在上海生活的朋友,已經(jīng)熬了10年了還得不到戶口,孩子未來中考還不知道去哪里考,但,研究生一畢業(yè)就白白拿到了?
有人踏破鐵鞋無覓處
有人得來全不費工夫
說這屆疫情中的上海高校學(xué)生,因禍得福,沒錯的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年輕=錢。
把戶口給剛畢業(yè)的年輕人,相當于給了年輕人在上海買房的資格,一個戶口綁定3代人的資產(chǎn)。對于因疫情而人員流動劇烈的城市來說,這一招,高明啊。
如果孩子是高考填志愿,考慮上海的大學(xué)?不用糾結(jié),趕緊來。因為基本盤并沒有變化,上海的大學(xué)還是值得一讀。
如果你是擇業(yè),糾結(jié)于是否來大城市?或是在大城市打拼一段時間后開始糾結(jié)于自己無法扎根?是否回老家、換體制、重新再來?
說實話,雅億覺得留在大城市,最難的階段是中年。
如果你的孩子選擇在大城市度過青春,那我們作為旁觀者只能予以尊重。可以告訴他們一些真實的案例,僅做參考。
最近,網(wǎng)上有一個律師媽媽在曬自己的生活成本——她與丈夫都不是上海本地人,他們在大學(xué)期間相戀,決定留在上海這座城市打拼。
如今,他們家庭年花費50萬,卻在上海過得并不滋潤。
女律師從不買護膚品、化妝品,也沒買過名牌包。她背一個大容量的黑色電腦包——通過信用卡積分兌換的。
作為時常需要開會見客戶的律師夫妻,他們只在淘寶上淘20元左右一件的襯衫,以及兩三百一套的西裝。
這對夫妻為大女兒物色的私立中學(xué),一年費用是20萬元左右。
他們租住在上海內(nèi)環(huán)的兩室一廳中,八十平方米的居住面積??拷柵_的角落里放著一張床,用白色的蚊帳隔出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,這就是大女兒的「臥室」。
第三個孩子出生,家里才請來阿姨幫忙。但是經(jīng)歷這次上海疫情,生活成本又大了很多,而工作收入?yún)s縮水不少。
所以,這對夫妻倆開始思考離開上海,把家搬到壓力小一些的城市去。他們希望生活節(jié)奏能夠慢下來,希望周末能夠領(lǐng)著孩子們爬山捉魚,每天有時間一起散步。
雅億身邊,很多在上海打拼的中年人,過類似的生活。年輕的時候,不覺得有任何辛苦。有了孩子,驟然發(fā)現(xiàn)錢不夠用。
作為收入中等卻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,他們總渴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。年入50萬,或者是年花費50萬,依然沒有余閑與余錢,日子苦得不得了
說不定哪天,不打招呼就走了。
不會開歡送會,不會有任何儀式,揮一揮衣袖,逃離這所自己付出青春卻始終無法扎根的地方。
蠻悲涼的,我看著他們的離去而無限唏噓——若是被渣男傷害了,你的痛還可以有人理解。若是被你深愛的一個地方或是一個時代所撇下了,你只能隱忍離開,默默無聲,甚至強顏歡笑繼續(xù)前行。
當年輕人問我是否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工作時,我會追問,你要的未來是什么樣子?你來打拼幾年無果,或是覺得不適合自己時,準備做什么樣的改變?
只有年輕人,才有資格選擇。
人到中年,到處都是窮途末路。
所以說,我希望年輕人在中年之前,找到適合自己的價值觀。自我價值的評價體系有兩種:
一種是橫向比較。比如你在大城市累死累活買不起房,老家的朋友圈里整天歲月靜好,你就覺得老家好。真回老家,感覺人際關(guān)系太復(fù)雜,你又覺得大城市好……如此折騰,你越活越擰巴,呆在那里都受罪。
另一種是縱向比較:你和自己從前的自己去比,只要我進步了、只要我努力了、如果能提高一點生活質(zhì)量,為后代創(chuàng)造教育機會,那就知足常樂。
雅億認識的很多的弟兄姐妹,就是過著漂在大城市的生活,他們卻喜樂滿足。為什么?因為他們把日子當作是“住帳篷”,他們覺得大城市有自己弟兄姐妹的扶持幫助,有自己當家做主的環(huán)境,還可以讓孩子成長更好。
至于房不房,戶口不戶口,老了怎么辦,沒有存款……那,都是浮云。
心態(tài)這樣,也就對了。
對于他們而言,永恒的價值觀才是最主要的。為此,提醒自己,我是在地上為客旅,為寄居的,為此,我可以處卑賤,也可以看到別人處富貴而不嫉妒。
楊絳先生寫過一句話:
“當你身居高位時,看到的都是浮華春夢;當你身處卑微,才有機緣看到世態(tài)真相。”
人間百態(tài),有一點年齡閱歷的父母都希望說教家里的年輕人,希望他們選擇穩(wěn)妥安逸、考編上岸的生活。
但,年輕人是屬于未來的。
我們大多數(shù)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,無法對他人的精神需求感同身受。
所以,雅億喜歡用舉例子、講故事、寫文章的方式來幫助你拓寬思維——幫助你,可以試著站在孩子們的角度,給予他們空間,給予他們理解。
馮侖說:“人要先往下用勁,才能往上升華。”
做開明的家長——我們只是孩子的管家。他們成年后,當然可以選擇在哪里工作,做什么工作,與什么人結(jié)婚。
雅億覺得,與其苦苦糾結(jié)于某一個決定怎么做,不如鼓勵年輕的孩子們,做了決定就自己負責,好好腳踏實地,往下扎根,在日常例行的工作中提高效能,自我發(fā)展。
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,不僅僅在于他站得多高,看得多遠;也在于他能否蹲下身子,謙卑地重新認識自己。
雅億祝福每一個讀者。
最近是最焦慮的季節(jié)了,愿你始終知道自己的價值是扎根于永恒的。孩子聽不聽話、未來去哪里、出路在何方,這些都會慢慢有答案。